河南农业教授赤膊在家搞研究走红,最大的梦想是有块固定地
2023-08-10 07:17:15 来源: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关注河南热线

王林生教授在田里工作 受访者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雪情


【资料图】

从去年开始,一段关于王林生的视频就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的他光着膀子,腿上放着一个农村家里晾晒用的簸箕,嘴里念念有词地数着麦子。在他的周围,阳台上、客厅里……全都是小麦。视频的评论区,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赤膊教授”。

“赤膊教授”视频走红的背后

回忆起视频拍摄时的情况,王林生的爱人张雅莉说,每次做好饭喊王林生吃,他经常埋头干活不理人。“他不吃,我一烦,就给他拍照片。”起初将这个视频发到网上,只是因为手机内存太小,张雅莉想着发出来做个纪念,等到了老了不能动的时候,还能翻着看看,回忆一下。对于他们俩来说,视频中的场景就是“家常便饭”,从来没想到还能被这么多人关注。

“结果第二天,很多学生给我打电话,说王老师火了。我没想到还有这种效应,就是有点害怕的同时,觉着记录一下也挺好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之后,有人称赞王林生是“最有农民味的农业科学家”“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也有网友猜测“肯定有国家项目资金在后面支持着”。

对此,张雅莉表示,育种一直是夫妻俩在教学之余进行的,资金确实很紧张,“并不像网友们说的,有花不完的钱。”

做学问要“顶天立地” 也要了解老百姓所需

王林生今年58岁,是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他和爱人张雅莉是同学,是同事,也是长期并肩作战的科研伙伴。

“我是农村出身,小时候就只能吃黄面馍馍和黑窝窝,白面馒头只有春节才能吃上一次,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小麦的产量能够高一些。”1982年,17岁的王林生进入豫西农专(河南科技大学的前身)继续学习,“选专业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农学。”

“我们常说做学问要‘顶天立地’,在实践中很多和课本还是有区别的,你要知道老百姓想要哪些东西。”每到杂交后选种的时候,王林生经常从早上5点开始就在地里站着,因为一年的时间,只有这个时候才有机会找到“千里马”,“过了这个阶段,就还得再等一年。”

河南是小麦种植大省,稳定和发展小麦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年当中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如果小麦丰收了,这一年心中就不慌了。”王林生说。为了更好的育种,他还拓展了多个方面的课程。

花13年培育小麦新品种 最大的梦想是有块固定地

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通过了王林生、张雅莉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科大1026”。从开始配组合,到获得国审编号,用了13年的时间。“小麦育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王林生说,育种过程中,往往并不是按自己事先设计的那样出现性状,有时候设计育种目标时充满希望,但最后的结果则可能与目标出入较大。

因为没有固定的试验田,王林生和张雅莉经常到处跑着去村里租地,“很多当地人都以为我们是外面过来租地的农民。”好在,这么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前期就是打基础,十多年的时间,每年都在做杂交,每年都在选,这样一出来就是一个系列,每年都能有材料参加国审程序。”目前,小麦新品种“科大1026”还被列为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指导性计划主导品种。“在此之外,好几个品种也已经进入国家绿色优质品种审定试验程序,都表现得很好。”王林生说。

这么多年,搞育种投资又多,很多人都不理解王林生,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件吃力烧钱又不见得有成果的事情,但张雅莉理解,“他从5岁开始上学,学了一辈子,他想把学到的东西变成成果拿出来,让老百姓种下去。”张雅莉说,“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有块固定的地,旁边有个仓库,有个简易房,我们在那儿住,有地儿放机器,有地儿放材料,这是梦想最好的实现状态。再往下?就想着能不能建一个加代实验室,那就能更快地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

责任编辑:hN_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