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资讯 > 河南城事 > 正文
世界热文:青年对话大家丨多以鸟类取名,葛亮作品有何深层寓意?
2023-04-16 10:10:18 来源: 大河网
关注河南热线

大河网讯 “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拿一块豆腐举例,你可以做成豆腐乳,安徽有毛豆腐,各地有不同做法的臭豆腐,都是在用变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于文化的一种取向。”

4月15日下午1点30分,初见著名作家葛亮是在郑州购书中心,他穿着简洁,肩上背着黑皮双肩包,步伐矫健,干净利索,45岁的他完全像是30岁的“小青年”。

观点:人间味是食知味,《燕食记》是对中原文化的反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燕食记》是葛亮最新长篇小说,小说沿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

4月15日晚,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揭晓了2022年度长篇小说五佳,葛亮《燕食记》是其中之一。

“历时六年,走访了粤港等多个地区,采访众多手艺人。在长时间的采风和创作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常与变既是时间的哲学,更是成熟的文化形态的辩证之道。”问及《燕食记》创作心得,葛亮分享说。

葛亮认为食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密码,这种密码的存在就像基因的排列一样,具有传递性。

“在传递的这种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吸收,每个人的反刍,每个人的表达都会有不同的方式。”

葛亮表示,来到郑州非常开心,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郑州也是一个文化名城。上次来还没有“只有河南”,他觉得河南的烩面、胡辣汤、黄河大鲤鱼都是美食,今天早上还专门喝了胡辣汤。

“我们每个人对于食物的理解不同,对于食物的记忆不同,《燕食记》虽然讲的是岭南的食物,但其实那份乡情是相通的。我相信我们北方的读者,特别是中年的读者看这本书,也会引起心中的某些感怀。”

葛亮在广东生活了20多年,他一直以来有一个概念,中国的文化主脉是在中原,他觉得《燕食记》这部小说是借用南方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最带有烟火气的岭南文化,实现对中原文化的一种反哺。

共性:以鸟类取名,站在动物的角度看世界别有一番风味

细心研究,你会发现从《北鸢》到《朱雀》,再到《燕食记》,葛亮的三部长篇小说书名都很有趣,这些名字因何而起?又有何寓意?

“它们其实有一个共通的意象,就是都是鸟类的名字,这个意象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但其实在创作中没有强调过这一点。”葛亮介绍。

“一方面它代表着跃然欲飞的一种轻盈的体态,另外从它观照的角度看,它可以飞得很高去俯瞰时势,有一个对历史宏观的打量。当时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就是希望可以是跟读者会心的部分。”

其实,在葛亮其他作品中,还有《瓦猫》《浣熊》《相忘江湖的鱼》等由动物取名,葛亮认为,我们不是动物的主宰,所谓的“万物之灵”只是我们一种主观的想象。

在葛亮看来,掌控和受制是辩证的,他希望通过这些书名,读者可以换一个角度,站在一个动物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打量周遭,去看待我们自己作为人的面相。这样,我们读出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

感悟:慢下来,在阅读中和不同的有趣的灵魂相遇交朋友

葛亮表示,通过《燕食记》也想对读者表达一个愿景,在逐渐快餐化和工业化细化的情况下,要学会慢下来,也许只是一个周末,也许只是一个和家人欢聚的某一个瞬间。

“从食材的选取,到对食材烹饪的构思,到最后装盘色香俱全和家人分享。慢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一个价值观,它代表着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代表着我们的沉淀,代表着我们自己内心对自己当下的一种选择的尊重。”葛亮语重心长地说。

葛亮认为,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格局。我们和世界之间交流的通道不止是口头语言,文字是一个非常好的介质,它不需要以一种非常喧哗的,或者一定要说出来的方式让对方领会。

“文字可以让不同的有趣的灵魂相遇,一端是作者,一端是读者,而且互相也在不断地选取、辨认。比方说我在选择一本好书的时候,其实是通过对方的文字气息在和作者交朋友,这种过程是美好和享受的。”葛亮说。

谈到创作计划,葛亮表示,目前,在构思一个新的长篇小说,它会与《燕食记》有所呼应,构成小说体系的不同层次。(臧小景)

责任编辑:hN_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