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资讯 > 河南城事 > 正文
擦亮产业金招牌 勾勒振兴新图景
2022-12-10 11:08:55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辉县水木孟电蔬菜工厂,植株架上挂满了西红柿。戴守梅 王永乐 摄

唐河县王庄村,主播在直播间里推销“唐河红薯”。唐河宣传部供图

武陟县政务服务大厅,志愿者帮助前来办事群众操作“武来办”APP。王琳锋 摄


【资料图】

核心提示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提升,更体现在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农业和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涌现,实现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乡村振兴底气越来越足。

辉县

“蔬菜工厂”奏响兴旺变奏曲

□本报记者 李虎成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寒冬时节,辉县市一个名为“水木孟电”的蔬菜工厂里,绿意盎然。

四五米高的植株架上挂满了乒乓球大小的西红柿,煞是喜人。棚顶是一根根排列有序的输送管道,下方是一大片整齐的蔬菜培育架,还有智慧平台监测、线上操作营养液输送系统,种蔬菜的“科技感”十足。

低头细看,西红柿枝秧从椰糠基质的小盘里生长出来,通过一根根滴灌管吸收水分和养分。水木孟电项目工厂负责人冯鹏飞说:“目前这里种的3.2万棵西红柿,再过半个多月便可采摘上市了。”

据辉县市孟庄镇负责人介绍,该镇既有以建材、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基础,也面临着传统产业能耗碳排较高、农业生产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其中,仅孟电集团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每年就有上百万吨,落实“双碳”战略势在必行。

在乡村振兴和“双碳”背景下,孟电集团与清华大学旗下的水木九天科技公司联合打造了水木孟电“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创造性地将“工业排碳大户”与“数字智慧农业”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工农业联动固碳节碳、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据了解,发电厂烟囱前是柔性能源岛,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余热等汇集到能源岛,而后进入蔬菜工厂,转化为植物增产提质的养分养料,在大幅提升蔬菜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农业固碳节碳。

环顾四周,只有两名工人在自动升降作业机上梳理藤蔓。“所有的浇灌都靠我们自主研发的‘智慧大脑’。”

“我们通过智慧化精准调控,工厂的水和肥料全部可循环利用,避免了土壤病害的影响,土地、水等节省率都在90%以上。同时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年产量是传统种植方式的四五十倍。”冯鹏飞说。

今年6月初,这里生产的首批西红柿上市,销往郑州、北京、武汉等地。

冯鹏飞算了一笔账,一片15亩大的原始林,年固碳量只有10吨,而50亩的蔬菜工厂一年固碳量达1200吨,再加上综合节碳,年固碳和减碳可达2万多吨,相当于“吃”掉了热电厂1/50的二氧化碳。

“我们在发电厂里建的蔬菜工厂,实现了工农业融合发展。”辉县市孟庄镇党委书记宋云天对记者说,该镇还将建设占地600亩的二期项目,打造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基地,并可对外提供技术输出、装备输出、人才输出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武陟

“武来办”办进群众心坎里

□本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成安林

12月6日,武陟县三阳乡凤鸣养鸡场负责人温世广闲了下来,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前一段时间,温世广养殖的20万只肉鸡进入出栏期,虽已联系好买家,但受疫情影响,买家的50台车辆无法进入武陟。

温世广一方面向“武来办”服务平台反映诉求,一方面紧急向县畜牧中心求助。多方努力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3天时间内,价值700多万元的20万只肉鸡全部运走。”温世广打心眼里感谢“武来办”服务平台和武陟县畜牧中心的帮忙。

武陟县畜牧中心主任贾立新介绍,该中心充分发挥“武来办”平台作用,建立涉牧企业微信群,宣传政策、沟通信息,明确专人负责收集信息,及时反馈转交办理,以实际行动帮助养殖户纾困解难。

今年4月启动运行的“武来办”服务平台是武陟县委、县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广大企业的桥梁纽带,是倾听群众心声、纾解企业困难、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渠道。

为保障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第一时间落地落实,“武来办”指挥中心对46家成员单位的办件质效,从及时签收率、首次回应率、按时办结率、回访满意率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

“武来办”端口受理的所有工单,10分钟内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在1小时内指定承办人员与反映问题的当事人对接,在2小时内到场处理,并在24小时内回复报送处理情况和阶段性处理结果等,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武来办”平台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实事办进了群众心坎里:

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接到群众诉求问题13654起,综合办结率99.26%,群众综合满意率99.33%。

“‘武来办’服务平台将进一步畅通便民利企服务渠道,打通快速解决问题的通道,提升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真正做到有呼必应。”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说。

唐河

电商来助力农业有奔头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曾倩

“每逢冬季,暖暖的烤红薯、蒸红薯总是大家的心头好。小红薯放进空气炸锅里20分钟,出锅就是流蜜薯……”12月8日,唐河县书强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书强正组织员工进行电商直播。

“我们选择个头适中、形状好的红薯在网上销售,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都有我们的店,每天成交量都有2000多单。”李书强骄傲地告诉记者,“不仅是小红薯走出村庄,走向了全国,今年通过电商平台,我们仅销售红薯苗就达1000万余株,收入近百万元。优质小米、石磨面粉、红薯粉条、黄心菜、大葱等农副产品销售额也达200万元。”

2015年唐河县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后,李书强主动到唐河县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参加电子商务培训。在政府的大力扶持、电商专家的实地指导下,书强合作社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既为合作社成员增加了收益,又提高了“唐河红薯”品牌知名度。2019年,该县商务局专门为其申报了电商扶贫车间项目。如今合作社的规模日益壮大,年均电商网络销售额达1200万元。

在唐河,像李书强这样的大有人在,当地农特产品正接网触电、搭乘电商快车,驶向乡村振兴快车道。

“谢谢朋友们点赞,欢迎新进直播间的朋友们……”在郭滩镇张官营村一处农家小院,“无腿女孩”侯梦丽正在直播带货。

9年前,侯梦丽遭遇车祸导致下肢高位截肢。后来,她和张海华组建了家庭,考虑到今后的生活,夫妻俩决定进行直播带货。

当地残联和镇党委、镇政府获悉后,经过协调,介绍创业能人免费指导他们进行网络直播和电商销售。夫妻俩肯钻研、善学习,很快便掌握了网络直播的技巧。“国家的电子商务政策,让我们搭上了电商直播带货这趟车,如今月收入3000元左右。”侯梦丽乐观地说。

“借助互联网优势,我们通过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突破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壁垒,让更多的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唐河县委书记贺迎告诉记者。

短评

产业有特色振兴有成色

□于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百姓,各具特色的“小”产业背后,是各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大”故事。

要致富,找出路。辉县立足工业基础、资源优势,把工业排碳和智慧农业结合起来,热电厂里建起“碳中和蔬菜工厂”,种出的西红柿质量好价格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西红柿插上科技翅膀,农业与工业梦幻联动,走出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升级之路。智慧农业、绿色生产、科技创新,蔬菜工厂里,长出的是新农人的智慧果实,蕴藏的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传播的是乡村振兴的幸福故事。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大乡村千差万别,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各异,因地制宜才能明确产业方向,找准发展模式。“唐河红薯”搭上“互联网+”东风,确山提琴让世界倾听“河南好声音”,林州山谷变身“中国画谷”,秀美风景拉来“写生经济”……明确优势,发挥特色,提升产业质量,发展更多特色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千村千面”“一村一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壮大集体经济,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会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hN_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