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即时:全国40余家网络媒体记者点赞能“文”能“武”的许昌学院
2023-06-28 07:06:22 来源: 大河网
关注河南热线

大河网讯 制作钧瓷还要用上“微纳米”?一座学校坐拥两座博物馆是什么体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怎么培养?6月27日,2023首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河南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入第四站许昌学院,一起了解这座能“文”能“武”的学校究竟有何魅力。


(资料图)

制作钧瓷还要用上“微纳米”?特色专业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走入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记者们被色彩厚重、造型精致的钧瓷所吸引,“为何钧瓷还需要用到这些高端的纳米技术?”北青网记者周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随着时代的发展,钧瓷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阻碍,烧成温度高、还原气氛碳排放量大、釉面缺陷多、釉质釉色重现性差等问题比比皆是,中原学者、许昌学院院长郑直带队研发了一种通过外加纳米材料在氧化气氛下烧制钧瓷的方法,将纳米材料与传统的钧瓷烧制工艺相结合,开发了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钧陶瓷釉——结晶釉,能使釉质更温润,把钧瓷的天蓝、天青等纯净釉色展现得更加细致。”实验室讲解员解释说。

学校还推动了“钧瓷釉料加工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使钧瓷生产企业的钧瓷釉料生产、加工过程中更加有规可循,有力推动了许昌钧瓷文化的传播。

钧瓷样品

除此之外,该校还启动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即在5年内从该市机关、事业、行业、企业等合作单位聘请100名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或科技顾问,学院则派出100名专业管理干部和专家、教授、博士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建立“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以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据了解,目前已有122名教师被派往许昌市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各类企业的高管来到各个学院做挂职指导学院育人等工作,许昌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就是教授、专家到企业去,企业高管到学校里来,是相得益彰的好模式!”听完介绍,来自长城网的记者郭兵点赞道。

一所学校坐拥两个博物馆?创新与传承助力文化出新出彩

当采访团走入许昌学院钧瓷文化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内的钧瓷陈设令大家赞叹不已。“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太神奇了。”来自未来网的记者郝祥平说,“钧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博物馆里还陈列了许多学生的创新钧瓷作品,它在保留原有精粹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在这所校园里,还有一所“接地气”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采访团在参观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这是播种机吗?”“过去农民防治小麦被偷有啥办法?”“这辆马车可以称得上是清代的‘劳斯莱斯’吧。”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内采访团的讨论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像这些犁、耙、老式播种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认识是什么,建设这座博物馆的想法别出心裁,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中原农耕文化。”来自环球网的记者田军说。

谈起建立这座博物馆的意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朱志浩表示,“主要有五点:一是‘中’,即挖掘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藏品多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记载和展示。三是‘深’,深挖农耕文化背后的人物事迹,发挥中原农耕文化的研究功能。四是‘全’,全景式展现农耕文化和生活场景。五是‘真’,博物馆占地13亩,展出不重复实物展品5000多件(套),共有千秋基业、农耕源流、农耕器具等22个陈列部分,藏品全部来自民间,皆是农民使用过的农业器具和生活用品”。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部分馆藏农具一览

据了解,该校以农博馆为主体,打造“1+N”农耕文化主题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全校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农博馆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学校还成立了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形成“古今兼容、一体双翼”的研究平台,助力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

能“文”能“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怎么培养?许昌学院提供了解题方案

在参观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大二的学生已经参与到专业老师的实验当中,还有文科专业的学生正在工程训练中心实操电子工程相关课程,工科专业学生正在制作钧瓷的试片……能“文”会“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令记者们很是好奇。

学生们正在制作比赛用具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许昌学院院长郑直说,许昌学院探索完善了“产学研教科创一体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在教育教学中突出服务的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凸显学用结合,在教学改革中聚焦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突出创新引领,构建特色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实践平台。最后,校地共建突出协同育人,学校强化育人各个环节的共享互通,形成了内外联动、协同发展的育人模式。(李连凡)

责任编辑:hN_2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