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话丨花开60载 枝叶总关情|关注
2023-05-14 09:18:53 来源: 大河网
关注河南热线

编者按:“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1963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焦裕禄亲手种下泡桐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60年风雨岁月洗礼,昔日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远近闻名。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9周年纪念日,大河网推出《桐话》主题策划,以“焦桐”寄思念,用文字和画笔记录“后来人”与“焦桐”之间的故事。


(资料图)

刚经历过四月粉紫相间的花开季,初夏的“焦桐”迎风摇曳,生机盎然。

栽下“焦桐”的第二年,焦裕禄逝世,“焦桐”坚强地一天天长大,直至枝叶成荫。60载春秋递嬗,60载斗转星移,焦桐,始终矗立在那里,跨越时空,留下的可贵精神历久弥新。这是精神的厚植,更是信仰的传承。当下,“焦桐”都有哪些用途?如何守护它的“健康”?“焦桐”树下,都发生了哪些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走近“焦桐”,共赴一场精神之约。

“焦桐”成器——

奏响国乐华章!古琴成了家乡“传家宝”

“古琴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道工序是试音、听音、调音,这需要耳朵非常灵敏,能感受到木胎调音时,木坯散音、按音、泛音细微的变动。通过一点一点挖,一点一点调整,让一张琴达到泛音饱满空灵,散音浑厚辽阔,按音细腻悠扬的效果。”

5月9日,记者一走进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就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的香气、听到胡同里不时飞出的琴瑟之音。进村后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来到墨武琴小院,小院里90后师傅徐亚冲正在为古琴精心制作面漆推光,再有四五个月完工后,这批琴将远销海内外。

“选材 、造型 、削面、挖槽腹、搭配底板、木胎调音 、合底、安装配件 ,精修木胎……”徐亚冲介绍,要制作一张好琴,需要两到三年时间,细分的话有200多道工序。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听过一曲古琴演奏后,徐亚冲决心从事古琴行业,至今已从业十几年。“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是徐亚冲的座右铭。多年磨砺,现在徐亚冲技术娴熟,只要给他一块儿木料,反复研究几天后,基本上从材料上他都能够判断出成品琴的大概质量和品质。

一个人、一棵树、一个产业、一种精神。“焦桐是家乡的‘宝物’,它不仅是我们用来致富的‘发财树’,也是我们兰考人一种精神象征,我经常给家乡的孩子们教学演奏,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民族乐器文化 ,传承好家乡的好声音,叫响家乡古琴名片!”徐亚冲说。

“桐”乐有音——

从名校毕业生到兰考志愿者 她用青春和爱心奏响《焦桐花儿开》

二十出头的徐心仪是个志愿者,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听说她多才多艺,尤其是弹得一手好古筝。

如今,她在兰考县筝乐育苗志愿服务项目里担任一名教师,专教孩子们弹古筝。

徐心仪长相温柔,又总爱笑,没个大言语,孩子们都喜欢跟她学弹琴。

这不,她刚带着孩子们外出表演节目回来。

“我们这里很多孩儿都会弹古筝,这里产古筝啊,都是用泡桐树木做成的。”

“兰考有棵泡桐树,是焦裕禄书记生前亲手种下的,当地百姓喊它‘焦桐’,今年,这棵‘焦桐’整整60岁了。”

“多亏了它,兰考的‘古筝事业’蒸蒸日上:树木做成古筝,音质好,琴身轻。”徐心仪娓娓告诉记者。

在兰考,作为文艺宣讲师,徐心仪开启了传授古筝教师专业古筝演奏知识、编创曲目指导小学生古筝乐团演绎、古筝经典作品文艺宣讲的工作三部曲。

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小学生古筝乐团,学习弹古筝的地方不大,几张放琴的小桌子摆在房屋中间,桌子旁的椅子上坐两个人刚刚好!

徐心仪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们的弓法和指法,经过长期的培训与练习,扫摇、扣摇、快速轮抹这些对孩子们来说都不在话下。

附近送孩子来学古筝的家长很多:“孩子放这里,俺都可放心!”

门外的泡桐花已落下,徐心仪正在屋里为孩子们挑选下一次演出的服装,而屋里的孩子们一刻也没闲着,他们要赶在下次演出前学会这首《焦桐花儿开》。

“焦桐”成林——

30年只做一件事! “陋室”学者助力“焦桐”茁壮成长

到今年,范国强已经跟泡桐打了30年的交道了。

1993年,年轻的范国强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河南农业大学就开始对泡桐树的丛枝病问题进行研究。丛枝病被称为“泡桐的癌症”,这病会导致泡桐小树枯死、大树生长缓慢。

提起钟情泡桐的原因,范国强提起了焦裕禄:“焦裕禄精神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很深——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兰考那棵‘焦桐’就是焦裕禄精神的物质寄托。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有义务做一些事情让这棵树更‘长久’。”

20世纪90年代的条件不如现在,科研任务重、科研人员少,实验室里经常是这样一个“岁月静好”的场景:范国强的妻子帮忙购买试剂、清理仪器,他们的孩子平静安稳地在实验室的座椅板凳上睡觉,范国强则低头忙碌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之间。

对很多人来说枯燥无味的林学专业,范国强却辗转多所高校、花费数十年光阴去潜心研究,中原汉子的坚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从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寄主入手,寻找根治方法,终于找出了丛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方法。

“我钟情于泡桐,它很适合在中原地区大面积种植,我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泡桐产业的迅速发展。”范国强是有理想的,创建一整套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体系后,他并没有止步。

2022年7月份,在范国强的努力下,河南农业大学与兰考县委干了件“大事儿”——在河南农业大学里成立泡桐研究院。

从此,范国强更忙了,每天花费十几个小时奔走在实验室、试验田里的他更有干劲儿:“这件事我是一定要做好的,不仅仅是对这棵树负责,更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传承。”

就像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一样,如今,范国强也正“亲手”助力越来越多的泡桐茁壮成长。

“桐”心为民——

逆火前行16载!他是“焦桐”树下的“爱民卫士”

“乖,不要害怕,把手举起来,拉住绳子,叔叔们这就救你上来……”2022年10月26日,在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丁圪垱村一个井口,王峰和男童的家长焦急地朝井下喊,井底不断传来孩子的哭声。

这是兰考消防救援站青年突击队队长王峰,日常救援画面的一个缩影。

当日,王峰在接到调派任务后,立即带着12名队员疾驰现场,只见男童坠入的深井是紧临路边且被杂草覆盖的机井,井口宽约40厘米、深约15米,井底有积水且正好没到男童脖子处。

时间就是生命。由于男童年龄小,无法有效配合救援,见状,王峰立即更改救援方案,准备下井施救。但井口狭窄,他和队员都无法进入井内。于是,他们迅速在周边群众中找到体型较瘦的人,简要培训并做好防护措施后,王峰和队员们将该群众送至井底。

在男童头部露出井口的一瞬间,王峰一把将孩子抱住拉出,整个过程用时二十分钟,争分夺秒,紧张有序,成功将男童救出,男童家人连声道谢:“感谢你们,救了孩子的命。”

饭吃一半,澡洗一半,觉睡一半,梦做一半,只要有任务,王峰和同事就即刻出警。“训练场上多流汗,救援中就少流血”是王峰的口头禅。如今,逆火前行16年,他已参加各类灭火、抢险救援任务3200余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2000余人。

“我们每个人来队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焦裕禄精神,这已经成为兰考消防救援站不成文的规定,因为火场中更需要‘忠诚爱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王峰深有感触地说。

在兰考,“焦桐”带来一片绿荫,也带富了一方百姓,它顽强的生命力正如焦裕禄精神一般,让我们永远铭记。(朱丽文臧小景/文韩雨松/图)

责任编辑:hN_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