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资讯 > 河南城事 > 正文
全球要闻:十大战略深度看丨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
2022-08-30 07:44:50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初秋的浚县善堂镇,满眼皆是绿油油的花生田。在科技赋能下,短短几年时间,该县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从500亩发展到10万亩,成为全国高油酸花生规模化种植的典范。


【资料图】

6月的延津县,麦田金黄,到处都是丰收的喜人景象。省农科院与该县共同打造优质小麦产业,打响“中国第一麦”金字招牌。

4月的兰考县,蜜瓜大棚内生机盎然。缘于省农科院园艺所的一粒种子,该县蜜瓜产业已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年产值6.5亿元。

……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省农科院借助“四优四化”、院县共建等一系列成果推广项目,示范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叫响“兰考蜜瓜”“正阳花生”“延津小麦”“平舆芝麻”等一大批区域品牌,以科技支撑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瞄准瓶颈精准服务

围绕全省各县区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科技需求,从以一产为主逐渐向二产、三产拓展,从生产环节向质量标准认证、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延伸,省农科院加速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豫西山区卢氏县,一座座现代化香菇大棚鳞次栉比。菇棚内,菌棒上新出的香菇密密匝匝,煞是喜人;穿梭其中的菇农,喜悦挂在脸上,忙得不亦乐乎。

卢氏县是香菇传统产区,前些年因品种退化,标准化程度低,香菇价格急剧下降,菇农收益受损。近几年,在省农科院资环所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当地引进多个香菇新品种,创建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生产模式和香菇周年鲜销模式,推动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卢氏县香菇生产规模只有1.03亿袋,产量2.16亿斤;2021年,卢氏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3.6亿袋,产量7.28亿斤。短短5年,卢氏香菇的规模和产量有了质的跨越。

科技支撑提质增效

眼下,再生稻已进入收获时节,豫南的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

“因为种植再生稻,村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群众种粮收入增加了,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党支部书记曹启铜告诉记者,过去,一年种植一季水稻,亩产最多1400斤,1亩地纯收入500元左右;如今,头季水稻产量超1200斤,再生季水稻产量达700多斤,每亩地纯收入超过1000元。

不只在商城,目前,整个信阳市种植再生稻面积61.5万亩。借助“四优四化”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专项,在省市两级农科院的努力下,信阳市选育良种,推广“早播种、早插秧、早收割”种植模式,再生稻发展迅速,并带动上游育苗和下游稻米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

“农民需要高产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国家需要高产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推广再生稻,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尹海庆说。

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地与生产衔接,省农科院在全省多地构筑起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引领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

乡村振兴打造样板

“设置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专项,聚集我院品种、产品、技术优势,聚焦特色产业乡村,打造的一批科技要素凸显的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镇陆续挂牌。”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加快优质粮油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在正阳县,推广种植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37号”,种植面积由去年的40万亩快速发展到今年的70万亩,助力正阳县花生产业提档升级,“正阳花生”品牌越叫越响。

打造一批“三链同构”“三产融合”示范样板。在遂平县,优质小麦形成规模化订单种植300多万亩,辐射带动500多万亩,小麦产业链越拉越长。

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虞城县利民镇是全国最大的荠菜生产基地,结合地方特色,省农科院在这里推广“玉米—荠菜—小麦”轮作模式,在粮食基本不减产的同时,老百姓的收益越来越多。

科技创新是引领农村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借科技东风,我省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责任编辑:hN_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