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资讯 > 河南城事 > 正文
世界热点!科学家的一天 耕耘三十载 只为一朵花
2022-08-26 07:43:12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7:30在棉花试验田里查看棉花长势。

9:30在棉花组培室查看棉花实验情况。


(资料图)

14:30李付广与学生在实验室里查看棉花幼苗。

18:00在温室观察试验棉花品种长势。

20:20完成实验室的工作后,又开始处理公文邮件,审批学生论文。

在新疆,“中棉所41”品种喜获丰收。受访者供图

学生用棉花扎成的花束是李付广最看重的礼物。

□本报记者 冯军福

8月23日,几经邀约,记者终于见到了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

李付广对棉花有着独特的喜爱。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束特别的“花”:满天星簇拥下,一朵朵“棉花”恣意盛开、洁白素雅。

这是教师节学生送他的礼物,也是他格外看重的一件物品。

“花是学生自己做的,所选用的棉花也是我们培育的王牌产品‘中棉所41’,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说着,他把花束紧紧捧在怀里。

这是一束创新之花。

“中棉所41”,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李付广说,它的诞生和推广,让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终于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不仅如此,“中棉所41”还经过千挑万选,搭载嫦娥四号被送上太空,并长出嫩芽,成为人类在月球表面播种的“第一绿”。

但“中棉所41”的培育过程,却令人刻骨铭心。

1992年,棉铃虫灾害在国内大面积暴发,导致一片片棉田绝收。而国外率先研制成功了转基因抗虫棉,迅速占领了我国抗虫棉市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95%。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必须牢牢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为了让国产抗虫棉扎根神州大地,李付广牵头成立棉花转基因研究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培育出“中棉所41”。

如今,与“中棉所41”有“血缘关系”的国产抗虫棉家族成员达100个以上。国产抗虫棉的发展壮大,让国产棉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5%逆转为2012年的98%,彻底击溃国外品种的垄断。

这是一束辛勤之花。

忙碌,是李付广的工作常态。

7:30,到田间查看转基因棉花长势;9:30,乘车前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观察组培室情况;14:30,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18:00,到温室观察棉花材料;20:20,在办公室处理公文邮件,审批学生论文……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日程却安排得满满当当。

自1989年大学毕业来到中棉所工作,李付广已扎根棉田30余年。但他始终记得报到那天的场景。老所长问他:“知道棉花什么样子吗?”“我家就是种棉花的。”简单的对话,让他从此与棉花有了不解之缘。

棉花的生育期长,搞棉花育种,一年到头都要忙碌。特别是到了夏季,棉田里热得像蒸笼,人扎到里面一待就是一天。但李付广却凭着执着和热爱,在棉田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这是一束希望之花。

棉花浑身是宝:低酚棉棉籽达到食品标准,人们可以拿它当食物;棉籽仁油分与蛋白质含量超过50%;棉花纤维则是人们的服装材料。

但李付广说,未来棉花还有望用于治疗癌症,在医药健康领域发挥大作用。

“我们研究发现,棉酚的底物与抗癌天然产物紫杉醇的底物是同一类物质,棉花有合成紫杉醇的原料,但缺乏合成代谢途径。”李付广说,他们正在开展利用合成生物学把“原料”放到“工厂”里、让棉花也能合成紫杉醇的研究。

前期,中棉所利用棉花愈伤组织和动物肿瘤细胞快速增殖、持久再生的相似性原理,已探明棉花特有的肿瘤抑制因子G蛋白,可靶向抑制卵巢癌、食管鳞癌、胃腺癌等人类常见癌症细胞增殖的机理。未来,他们将利用棉花天然产物G蛋白开发新型抗癌药物。

“随着棉花科研进入分子时代,我们要解决的不仅是今天的问题,更要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需要,考虑好明后天的问题,让中国棉造福世界。”李付广说。

科学家名片

李付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原学者,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理事长,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理事长,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棉花遗传改良工作,在转基因技术创新、抗虫种质创制及棉花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主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或课题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心声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必须牢牢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王铮 摄

责任编辑:hN_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