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资讯 > 河南城事 > 正文
全球报道:摆地摊教急救 郑州“急救地摊”干的都是“救命”的事
2022-08-23 07:39:43 来源: 大河报·豫视频
关注河南热线

志愿者陈胜利认真教一名高中生学急救,吸引多名市民围观。

志愿者李中洲在“急救地摊”忙碌后大汗淋漓,展示老照片称自己忙一个多月瘦了26斤。


(资料图)

暑期“急救地摊”收官之夜,志愿者李麦英特意为大家准备了解暑养生茶。

服务队队长冯海河感谢大家一个多月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付出。

市民杨先生和家人跟着志愿者李永峰学习婴幼儿气道异物梗阻如何急救

志愿者郭卉茹正在讲如何做心肺复苏

暑期“急救地摊”收官之夜,辛苦多日的志愿者们合影留念。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黄婷 文图

那是一个老太太!正走着,突然面朝下摔倒在马路上,一动也不动……13年前的一天,冯海河在郑州市嵩山路与棉纺路口目睹揪心一幕,当时,围观者很多,可没人敢救。

“如果那时候会急救该多好!”眼瞅着老人被之后赶来的医护人员蒙上白单,一个生命戛然而止,自己和身边人却不懂急救无能为力,那种遗憾和懊恼,成为他心头的一道伤疤。

13年之后,就在悲剧事发地不远处的锦艺城C区广场前及长江公园等地,“急救地摊”现身后人气火爆,带队教急救的,正是当年曾束手无策、之后苦练本领成为应急救护师的冯海河。

今年暑期,担任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的冯海河,和多位应急救护师队员一起,在郑州街头摆地摊免费传授市民急救知识。8月20日,在2022年暑期“急救地摊”收官之夜,大河报·豫视频再次前往,聆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忙一个多月后的“收官之夜”

“暑期‘急救地摊’今晚完美收官,想学急救的一定不要错过!”8月20日晚,原本在郑州多点联动出摊的“急救地摊”摊主和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在锦艺城广场,迎来“收官之夜”——

长江公园“急救地摊”的李永峰、李中洲、杨尚卿,徐克、代鹏举、汪素梅等人来了;管城区“急救地摊”的刘正坡、陈胜利、陈元璋等人来了;北三环“急救地摊”的欧阳友利、张少团、马龙等人来了;锦艺城“急救地摊”的郭卉茹、王韵琴、张友琴、徐军华、王璞、李邵昌、李盼龙等人来了。有志愿者从中牟赶来,有志愿者捐来了多件纯净水,68岁的志愿者李麦英还特意为大家备了用菊花、栀子和金银花等冲泡的解暑养生茶……

市民杨先生专程开车赶来,带读高三的儿子一起学急救,“孩子学习很忙,不过学急救也很重要,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看到5个教心肺复苏的摊位前都有人学,父子俩先跟着李永峰老师学了气道异物梗阻咋急救,接着,又跟着陈胜利老师学了心肺复苏。志愿者手把手地教,还有模拟人操练,不到十分钟,就掌握了动作要领。

“暑期‘急救地摊’从今年7月8日开始至今,我们忙了一个多月,今天完美收官!感谢各位的大爱付出!”当晚9点半,准备收摊前,冯海河动情地跟大家鞠躬道谢。他知道,这些天,除了下雨,大家每天出摊忙碌两三个小时教急救,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准备,回到家已是深夜,连续多天高强度劳动,非常辛苦,但是,每个人觉得很有意义。

他再一次忆起那位“走”了13年的老太太,“一定要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够伸出手帮一把。”这是冯海河和大家的初心。

首次出摊时的“尴尬时刻”

7月8日晚,郑州“急救地摊”出现在长江路与桐柏路交叉口附近长江公园金水河桥头。这是在2020年6月该服务队在中原万达门前摆地摊教急救的“地摊公益”尝试后,第一次以“急救地摊”的名义亮相。

志愿者李永峰的女儿李俊娴在河南大学读书,也是一位红十字志愿者,暑期需要社会实践。父女俩合计后,又找到家住南郊的副队长李中洲商量,三人决定“组团”带模拟人出来摆摊,既帮孩子完成社会实践,又能教大家急救知识,一举多得。

“我们仨骑电动车,带着俩模拟人到了人可多的长江公园,在金水河桥头摆摊,摆了近半个小时,没人问,甚至有人看到模拟人吓得赶紧绕开走。”好尴尬,咋办?李中洲试着吆喝起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免费教急救,包教包会啦!

他大嗓门一喊,果然管用,很快有人停下来问,“有人停下来就好办多了,我们赶紧动员,说:可以教大家学急救,很好学,关键时刻还能救人一命,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后来就不用再吆喝了。”

随着来“急救地摊”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李永峰又花几百元购置了投影仪、外放音响等装备,连到电动车电源上就能使用,还下载了心肺复苏等视频,在现场滚动播出,“想学的人可以先看视频预习一下,再跟着我们学习、实操就快多了。”

这段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也让19岁的李俊娴收获满满。

更让大家开心的是,8月19日,“急救地摊”代表郑州市参加河南省2022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荣获三等奖。

都没想到的“火遍全国”

急救地摊一出摊,接地气的教急救方式,就受到民众欢迎,也吸引多家媒体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时间,郑州急救地摊格外火爆,火遍全国。“真没想到会这么火,真的,大家都没想到!”多位参与急救地摊的志愿者感慨。

火爆到啥程度?除了现场来学急救的人络绎不绝之外,媒体关注度可见一斑:不仅多家省市媒体等多次进行直播、报道,急救地摊还吸引了新华社等媒体记者现场采访,相关报道登上了人民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点名表扬郑州急救地摊:“毫无疑问,这种地摊可以有,应该有,必须有,希望全国各地都有。”

很快,急救地摊如雨后春笋般扩展到更多地方,也带动更多志愿者队伍加入,参与多摊联动、因地制宜摆摊教急救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郑州市区之外,在焦作市博爱县人民公园等地,也出现了急救地摊。“现在,全国各地的急救地摊越来越多。”这番星火燎原之势,让大家开心又欣慰。

急救地摊的“互相温暖”

59岁的陈胜利曾经是火车司机,2019年机缘巧合加入服务队,成为队友们公认的“老黄牛”,只要有志愿服务活动,热心的他几乎每场必到。

陈胜利的女儿是一名律师,有一次,女儿单位组织学急救,孩子太忙没时间参加,“我就替孩子去学了,跟冯队结识后,觉得像他们那样传播急救知识非常有意义,打那儿起,就跟着参加了。”

“累并快乐着。”陈胜利说,到他们这个急救地摊学习的人,约85%都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也有附近居民,粗略算起来,前来学习的有上千人。在此期间,在每个急救地摊,志愿者和前来学急救的民众“互相温暖”——

“有市民见我们热得满头大汗,就送来饮料,看到有的志愿者顾不上吃饭直接来教急救,还帮忙给买西瓜、买面包……”志愿者回报这份情义的方式,就是更卖力地教大家。

为让更多人学急救,陈胜利还曾“软磨硬泡”动员一位小伙子,“我跟小伙子说,不难,包教包会,见他不太想学,就说服他女朋友‘鼓励’他一定要学会。”结果让陈胜利很满意,小伙子学会心肺复苏后,又主动提出学了气道异物梗阻咋施救。

狂瘦26斤的“意外收获”

“这一个多月,忙起来都是这样,大汗淋漓。”李中洲说,不知不觉间,他的体重从204斤降到了178斤,瘦了26斤,体形变化之大,让老朋友“几乎不敢认”,说着,他翻出手机里存的老照片,一对比,现在确实瘦了一大圈儿,“原来专心减肥都没这效果好,减肥让少吃,我控制不住,一出摊儿,全身心都在急救地摊上,脑累,心累,身体累,大量出汗,能不减肥吗?哈哈,这也是意外收获。”

李中洲是河南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警犬训导员,工作之余,加入服务队参与志愿服务,“累也是一种幸福,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这种幸福。”

在急救地摊忙碌这些天,他教过太多男女老少学急救,其中,最难忘的是来自郑州特色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的残疾人朋友,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都有。咋教盲人、聋人学急救?

李中洲说,通常,做心肺复苏要求施救前要“一听二看三感觉”,对盲人朋友就比较难,不过,也有办法,“盲人朋友大都懂穴位,我就说按压膻中穴,他们很快就找准地方了。”

聋人朋友来学急救,曾让李中洲有些措手不及。通过比划,知道对方是聋人后,他试着用微信语音转换成文字,给对方看,又通过对方手机上下载的翻译软件沟通,更加顺畅,“这位聋人朋友特别珍惜学习机会,接连来学了两天。”

无与伦比的“幸福感成就感”

这些天,到急救地摊来学习的人中,有人接连几天来学,说起老家亲戚在孩子喉咙里卡东西后不知所措、痛失爱子的遭遇,扼腕叹息;有人跪地实操心肺复苏时,练着练着,突然哭了起来,伤感地说:“要是早学会这,可能我妈就不会那么早走了。”

在急救地摊,也流传着有人学会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关键时刻救人的故事。传颂最广的一个例子是:一位妈妈成为服务队志愿者后,不只自己学急救,还带家人一起学。有一次,3岁的弟弟吃钙片被卡喉咙,痛苦得干呕,学过海姆立克法的6岁的哥哥立即施救,成功帮助弟弟把钙片吐出。

欧阳友利是北三环急救地摊的摊主,也是退役军人,来自湖南,平日里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都很积极。8月20日,是他47岁的生日,当晚,这位“寿星”依旧在急救地摊现场忙碌着。“这些天很忙,能赢得大家的认可,也很激动,这么说吧,到下雨天不能出摊,心里会空落落的。”闲不下来的欧阳友利,遇到下雨天,就把邻居请到家里,教对方学急救。

52岁的郭卉茹坦言这些天委屈了自己的膝盖,“出摊一晚上下来,至少得跪着讲一两个小时,膝盖磨脱皮,严重时有些肿,上楼都疼。”她坦言,很忙很累,但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由于连日操劳,近几天,冯海河已经出现了耳鸣等不适症状,需要休息调整。可他依然停不下来,“快开学了,暑期急救地摊收官,只是我们统一在街头摆摊的形式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还会继续通过其他方式,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法律保障知识等。”冯海河说,急救地摊受到多方关注后,请他们去讲解急救知识的邀约接连不断,已经排到十月份,“我们的志愿者会分头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继续教大家学急救。”

昨天,就有一场给孩子们集中讲急救知识的活动,李中洲等人继续忙碌着。冯海河和大家都相信,在影响更多人的过程中,他13年前感受的那种遗憾,会越来越少。

时光飞逝,在教与学的忙碌中,更多人拥有了危急时刻能够伸手施救的能力,也让“怒放的生命”更加充盈和精彩。

责任编辑:hN_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