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资讯 > 河南城事 > 正文
他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护渠
2023-03-05 07:56:32 来源: 大河报·豫视频
关注河南热线

护渠工档案:

姓名:郭用林

年龄:52岁


(资料图)

工龄:32年

籍贯: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

所护渠段:红旗渠渠源管理所谷堆寺段

策划 王世伟 执行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朱长振 文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自2022年深秋开始,历时半年,从红旗渠源头山西省平顺县出发,徒步体验红旗渠护渠工的日常。从这些护渠人身上,我们更深地体味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本期探访红旗渠渠源管理所谷堆寺段,和第三代护渠工郭用林聊聊他的32年护渠情。

一棵树横压在渠上相当危险,郭用林要尽快请求增援。

一辈子就干了护渠这一件事

32年前,高中毕业后外出打了两年工的郭用林,接父亲的班来到红旗渠成为一名护渠工。他说,他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护渠,说这话时,郭用林一脸的自豪。

这个名叫谷堆寺的老护渠工住所,是郭用林的爷爷辈早在修渠时的住所。

32年前,郭用林的父亲替他背着被子就是来这里报到的,一晃32年过去了,郭用林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一个即将面临退休的老护渠工了。儿子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教师,无法再接他的班护渠了。谈及退休后的打算,郭用林说,还没想好,护了一辈子渠,猛一下不护渠了,肯定不适应,他有几个刚退休的前同事,走的时候都是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舍不得离开红旗渠呀。”郭用林对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说。

护渠工也是个高危行业

郭用林所住的这个地方虽属于山西境内,却有几亩地是河南的,经政府协商,十几年前,他们从人迹罕至的谷堆寺搬到了这里,离公路近了些,步行攀爬两公里山路就能到达有公路的地方,天气好的时候,段里会派车运水到公路边,然后再用水泵抽到这里。

一天两趟,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红旗渠护渠工的日常既枯燥又新鲜,你不知道每天去渠上会遇到什么事儿。有时是一群恶鸟追着你乱扑,也不知道是穿的衣服颜色不对,还是咋惹着它们了;有时是突然遇到的山体垮塌,跑得慢一点就有可能被埋下边。“有一次我感觉一阵怪风从身后吹来,急忙沿渠往前跑,再回头,看见垮塌的山体把渠水溅起老高,吓得我后背直冒冷汗……”郭用林至今回忆起那一幕仍心有余悸。

护渠途中有苦也有乐

护渠途中有苦也有乐,常年孤身一人护渠的郭用林有自己打发寂寞的好办法,那就是唱歌、唱戏和渠畔的飞禽走兽交朋友,这一段红旗渠边最近来了几只野猪,那一段又来了一群不知名的鸟,郭用林一边护渠,一边嘴里发出一些怪腔怪调,与这些“朋友”友善地打着招呼。

这棵树昨天还好好地长在这里,今天不知怎么就倒了,这样横压在渠上是相当危险的,必须马上清理,但这么大的树,仅靠郭用林一个人肯定是搞不定的,要尽快向段里领导汇报,请求增援。

遇到天气好时,郭用林还会特意爬山到谷堆寺遗址去转转。从谷堆寺这些废弃的老寺庙窗口,眺望山半腰的红旗渠,犹如一条玉带自山西飘向河南。这里也是当年郭用林的前辈们修渠时住的地方。

护渠工最盼着能有人来唠会儿家常

护渠工常年行走在渠畔,除了清除渠两边的杂草,还要小心脚下的万丈悬崖,一不小心跌落下去,必定是粉身碎骨。

该下工了,从哪里来,还要回到哪里去,来时丈量的红旗渠,回时还要重新丈量,但红旗渠两边的干净整洁,却会在护渠工的辛勤汗水中,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

回去的时候,郭用林喜欢拐个弯,跨过桥,到对面的山崖下看看,经常有放羊人在这里圈羊,他们都是老熟人了,可以唠会儿家常,要不然时间长不说一句话,人会憋疯的。当天不巧,没见到一个人。一天的护渠工作结束了,踏着夜色,伴着渠水,日复一日的护渠工作就这样重复着。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的无人机首次飞上谷堆寺边的红旗渠上空,夜色下的红旗渠静静流淌,不难想象,当年十万林州儿女奋战此地时的场面,该是如何壮观。

记者手记:

拍完最后一张照片,收起无人机,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因约好了第二天在林州市区的采访,我急匆匆告别郭用林下山,谁知上山时有郭用林带路,再加上光线好,并没觉得有什么难。下山时手脚并用,连滚带爬,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仍没下到山底。

等好不容易到了公路边,按导航的位置驱车赶往林州市区,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程,却开了四个多小时仍未翻过太行山,一来因为全是山路,经常走错路,二来因为山西与河南交界处好多断头路,等次日凌晨2点多钟郭用林再次打我电话时,我才刚刚翻过太行山,等到林州市区时,天已微明。

很少有人知道,郭用林他们平时要下次山会有多难,而他们要回一次家,见一次亲人,更是难上加难,可他们这些护渠工,在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这就是林州人,这就是太行山的儿女。我想,激励他们一直坚持下去的,一定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责任编辑:hN_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