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何以焕发新生机
2022-05-23 07:28:05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袁桥古村一角。王向人 摄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欧阳文权 王向人

“前不久,河南省第六批传统村落公布,袁桥村榜上有名。它不仅肯定了我们的保护与发展方向,而且为古村落的焕颜重生提供了新的动力。”五一节期间,登封市袁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万涛一见到记者便自豪地说,古村落焕发新生机,主要得益于乡贤资助支持,群众积极参与,多项产业发力。

依靠乡贤破解资金难题

袁桥村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几年前,袁桥村同许多古村落一样,由于多数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弃旧建新、拆旧建新层出不穷。面对古民居、古建筑破败危急,村里人口不断流失,传统文化日渐衰落,村党支部、村委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7年年初,村里动员本村在外创业有成的袁氏三兄弟——袁占国、袁占欣、袁占军参与古村落保护。按照乡贤主导、村民参与、保护为主、整村修复、适度开发的思路,村里很快注册成立了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村公司”)。

村里坚持存古、用古、兴古理念,将古村落保护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规划,积极挖掘古村落的文物价值、审美价值、利用价值,努力实现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先后筹资3.2亿多元,修复古寨墙750米、古寨门3座,实施了二进院村史馆、二排三进院私塾学院、窑洞民俗文化、明朝地道、避难楼等古建筑保护项目。

“以前,村民住在土坯房里,做饭烟尘扬,晴天一身土,雨天踩泥浆。如今,新建的安置小区,网络进家入室,天然气、暖气管道入户,采用智能磁卡式水电表,所有管线全部设在地下。”曾经当过多年村干部的袁振东说,为保护好传统民居等古建筑,解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与保护传统民居的矛盾,村里专门为村民们建了安置小区,除安置小区内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是争取到的上级政策补贴资金外,其他所有古村落保护开发资金均由袁氏三兄弟投资。

安置小区每栋独家小院最低成本价是30多万元,经过袁氏三兄弟补贴,村里以20多万元的价格供给村民。目前已建成93栋独家小院,古寨墙内的57户村民已搬进安置小区。

以民为本激发群众动力

村里通过横幅、字牌、广播、宣读等形式宣传发动,逐渐使广大村民认识到保护古村落的意义及与其切身利益的关系,同时通过外出考察学习逐步唤醒村民的保护意识。根据专家建议和村民意愿,村里把整个村庄划分为古村落保护区、红色文化教育区、乡村生活体验区、农业采摘观光区、农耕文化保留区五大板块。

如今,村民们的观念已经转变,明白保护开发古村落是为了长远发展、更好发展。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老党员、村民代表自发组成志愿队,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房屋丈量。仅用一个多月,涉及搬迁的128户居民,124户都签了搬迁协议。对剩下的持有不同看法的4户居民,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依法依规处理,广大村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

在古民居整修、安置小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中,村里与工程团队协商,用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村民袁跃伟50多岁,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现在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本村修缮房屋、老家具,每月收入少则2000多元,多则4000多元。

“我年轻时,就为十里八村的村民盖房。这些年来,许多农户开始建筑钢筋水泥的楼房,我原有的手艺逐渐失传了。没想到,古村落开发保护让我这把老手艺又派上了用场。”袁跃伟感慨地说。

从质疑到踌躇,从尝试到支持,村民们参与古村落保护的自觉性越来越高,许多人主动找到村里,把自家旧房屋、老院落自愿交出来统一管理,统一修复。眼下,由于抹去了时间的尘埃,沉寂多年的破旧房屋院落得以苏醒,向远离喧嚣、前来享受乡村宁静的游客讲述昔日岁月,唤起了许多人的乡愁。

保护开发相结合让发展可持续

“我们以古村落保护开发为引领,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田园、古色乡村统筹起来,推动文旅、农旅、产旅融合发展。”古村公司董事长袁占欣说。

“村里2017年成立种植合作社,村民除了在合作社打工获得一笔收入外,还能根据流转土地面积、产量分得相应的酥梨、玉米、红薯、蔬菜、食用油等实物。”种植合作社社长袁占松说。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老艺人利用本村盛产酥梨的优势,熬制出零添加、纯天然的梨膏糖,做出了泡茶喝的梨膏糖块、儿童喜欢吃的梨膏棒棒糖及梨膏糖片等10多个系列产品,不仅减轻酥梨鲜果的销售压力,而且实现梨果增值。

村民以古村落保护为契机,卖梨果也卖风景,让生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村里通过举办梨花节、金秋梨果采摘节等线上节会活动,线上营销推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村里按照志愿加入、风险同担、抱团取暖的原则,鼓励村民自发成立经济发展合作社,由村民入股在古寨墙外投资建设娱乐项目,拓展增收渠道。2021年4月,经济发展合作社成立后,已有275户村民入股。其中袁氏三兄弟的入股收益主要用于村慈善工作站,为全村老人按月发放养老补贴金。

“去年,经济发展合作社投资100余万元,上了一个玻璃滑漂项目,收益很不错。我在经济发展合作社入股了5000元,就分红了500元。”2022年春节前,村民袁松涛拿到分红心里美滋滋的。

“只要愿意干、不偷懒,男女老少都有活干、有钱挣。种树、绿化、保安、电工、导游,能干啥干啥。以前,我一个人没啥事,天天闲转。旅游业兴起后,我在东南寨门前参加鼓乐迎宾表演,每天上午打鼓10分钟,能挣15元钱。参加抬花轿表演,也能挣钱。没有节目表演时,就在景区打扫卫生。每个月都收入2000多元。”谈起生活变化,孤寡老人袁运生满面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