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南大拒绝国际排名,挺好
2022-04-29 18:51:17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中国大学要挺立世界一流,最重要的在于塑造理想的大学精神,这比任何排行都重要得多。”

□本报评论员 夏远望

南京大学近日明确表示拒绝国际排名,引发国内高教界、科技界广泛关注。

拒绝国际排名,并不代表拒绝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体现的恰恰是更为务实的办学理念。国际排行榜标准各异。有的强调师生比、外国留学生和教师数量、雇主印象等,有的强调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指标系统不同,结论差异大,并不能完全体现高校真实实力。

许智宏院士也谈过,“我当北大校长时,在某个国际大学排行榜上,北大进了前15名,我给北大人说,其实北大没那么好;没过多久,北大又跌到了50名以外,媒体批评北大堕落了,但我看来,北大也没那么糟。”

更主要的是,国际评价体系未必适合中国国情。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使命是人才培养。但国际大学排行榜中人才培养所占权重很小,也不能反映一所学校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底蕴与水平。以评价科研机构为主导的国外大学评价体系为“指挥棒”,来衡量功能多元化的中国大学,有可能背离大学“初心”,扭曲大学功能。

国内大学排行榜是否更值得关注?恐怕也不是。全国有数十家机构以不同指标体系做出上百个大学排行榜,看排名,同一所学校在不同榜单“跌宕起伏”;看指标,评价角度千奇百怪、数据来源不清不楚;看市场,机构鱼龙混杂、盲目扎堆“打榜”……不同版本互相“掐架”,甚至爆出“竞价排名”丑闻。

一些社会组织发布大学排行榜,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围绕排行指标办学,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课题经费、师生规模,重科研而轻教学现象大量存在,有学校为增加国际师资“人才假引进”,以文科见长的院校也开始设立理工科目,开办容易发表论文的学科。排名只能靠数据,一些大学通过对数据体系“庖丁解牛”,专注迎合指标,开启“趋利避害”模式,变得千校一面、毫无个性,对强调特色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此,教育部曾表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搞任何排行榜,也不赞成任何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活动,尤其是不赞成不实事求是的、没有科学基础的大学排行榜。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认定多维度设置条件,不与各种大学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导向。

大学排行榜对校长而言,是一种外部压力,可以关注但不能被绑架。中国大学要挺立世界一流,最重要的在于塑造理想的大学精神,这比任何排行都重要得多。同时应看到,“排名思维”根深蒂固,短期内惯性仍存,“去排名”会有一个“阵痛期”,需要很大勇气与策略来支撑,正因如此,南大此举,意义超越了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