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多年前的蒸锅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藏
“吴王夫差”青铜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联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顶端新闻记者张弋文/图
上面有锅,中间有箅子,下面能烧水,你能猜到是哪件厨房用具吗?
没错,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蒸锅,可你知道蒸锅的历史吗?
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了蒸锅的存在。商代的蒸锅和现代蒸锅构造几乎完全相同,使用原理也完全一样,都是通过烧水后的蒸汽来加热食物。
在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就珍藏着多口商周时期的蒸锅,商代人管它叫“甗”。顶端新闻“博物馆顶好玩”融媒报道这一期将带您走进旭日青铜博物馆,走进青铜时代。
有锅有屉有箅子,中国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饭
商代的蒸锅和今天人们用的蒸锅一样吗?在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讲解员张海辉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这口3000多年前的蒸锅。
张海辉介绍,在青铜器里,蒸锅的学名叫做“甗”(yǎn),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于盛放食物,学名叫“甑”(zèng)。甑的底部是箅子,便于蒸汽穿过。下部是“鬲”(lì),可以盛水。甗的底部,设有三足,可进行烧火加热。
大多数的青铜甗,都是记者看到的样子,然而人们在殷墟妇好墓中,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三连蒸锅”。
记者了解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联甗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生前蒸饭或祭祀时使用的器物,刻有“妇好”二字铭文,不仅铸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独特。
它由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组成,就像在长条桌上摆放了三口蒸锅。它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为后代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不过,既然是妇好用过的蒸锅,自然世所罕见,这种样式的铜甗到现在为止仅此一例。
“其实青铜甗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蒸锅。”张海辉告诉记者,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陶甗的出现,再加之中国人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因此有观点认为,是中国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饭。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作为烹饪炊具的甗,后逐渐发展为礼器,直到铁器在秦汉时期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能当冰箱和镜子,还能泡澡,这口“大缸”有门道
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第二展厅,一口摆放在大厅中央的青铜“大缸”格外惹眼,张海辉告诉记者,这是馆内体量最大的文物,它的学名叫做“青铜鉴”。
“虽然青铜鉴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用途有很多。”张海辉说,“在铜镜还没有盛行的时候,人们就把水盛在鉴里,用于照面。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就是从这里来的。”
古代还没有冰箱的时候,鉴也承担着盛放冰块的作用,《周礼》中的“祭祀共冰鉴”的鉴指的就是“古代冰箱”。冰鉴出土时,还带有长柄的铜勺,是古人用来从冰鉴中舀酒的用具。
张海辉说,有的铜鉴很大,古人不仅用来盛水和冰块,同时还拿它当澡盆使用,《庄子》里就有一句话明确了鉴还有澡盆的作用:“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
如同大多数铜器的发展脉络一样,早期的鉴也为陶制,随后才出现青铜制,不仅可用于盛水,同时,也可作为礼器使用。
拜祖大典祭祀所用青铜器,是这家博物馆提供的
郑州旭日青铜博物馆是河南省最大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馆,同时也是郑州市唯一青铜器专题博物馆。
有趣的是,这家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展示和保护青铜文化的社会教育职能,同时还有青铜器复制等多种职能。
张海辉告诉记者,4月3日在新郑举行的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陈列和祭祀使用的青铜器都是他们提供的,“典礼现场使用的王子午鼎、莲鹤方壶、杜岭方鼎和盘龙瓶,都是旭日青铜博物馆文创基地生产的文创产品,专门为拜祖大典准备的,全部使用失蜡法制作。”
张海辉介绍,旭日青铜博物馆共有展品4500余件(套),其中文物类500余件(套)、备案文物308件(套)、现代工艺品类4000件。其中二级文物17件(套),三级文物202件(套),一般文物78件,主要有青铜食器、青铜酒器、青铜水器、青铜乐器、青铜礼器等。
基本陈列以“时代脉搏”为主题,以辉煌灿烂的夏、商、周时青铜文明为主线,分为“夏商绝唱”“周邦之礼”“群雄逐鹿”和“梵像光华”四部分,生动地再现了夏商周各个历史侧面,从而带领观众认识到青铜文化之魂和璀璨的中原文明。

-
郑州市召开“郑州爱眼联盟”筹备会为预防和减少可避免性视力障碍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实际行动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重要指示精神,携手爱心...
-
河南飞播造林,助力筑建绿色生态屏障图片来自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官网飞播造林,助力筑建绿色生态屏障。2019年是河南省飞播造林40周年。记者从河南省林业部门获...
-
老师发朋友圈自省拖堂问题张晟远同学所写的作文。优美的下课铃声响了,我像灌了一大桶咖啡一样,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可是老师的耳朵像塞上了...
-
印尼锡纳朋火山沉寂400年喷发6月9日,在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县,锡纳朋火山喷出大量火山灰。锡纳朋火山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卡罗县,在沉寂近400...
-
巨型“抹香鲸”亮相江苏南通倡海洋环保这是由海洋垃圾拼制成的巨型抹香鲸图案(6月10日无人机拍摄)。 6月10日,一幅由海洋垃圾拼制成的巨型抹香鲸图案亮相江苏省南...
-
郑州市召开“郑州爱眼联盟”筹备会
2021-05-12 13:38:12
-
河南飞播造林,助力筑建绿色生态屏障
2019-07-04 09:02:36
-
老师发朋友圈自省拖堂问题
2019-06-13 08:54:29
-
印尼锡纳朋火山沉寂400年喷发
2019-06-11 10:23:36
-
巨型“抹香鲸”亮相江苏南通倡海洋环保
2019-06-11 10:23:34
-
3000多年前 河南人就会蒸着吃 郑州这家博物馆珍藏了多口商周时期的蒸锅
2022-04-20 07:45:55
-
推动华润集团在豫深化多领域全方位合作
2022-04-20 07:45:43
-
把“万人助万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2022-04-20 07:44:18
-
长垣一款新型口罩即将上市 细菌过滤95%以上 180天降解90%以上
2022-04-20 07:44:33
-
坚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2022-04-20 07:32:04
-
这剂清热药你用对了吗?专家:只用于新冠肺炎轻症发热咳嗽患者
2022-04-20 07:32:07
-
河南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千万 每10万人中,“大学生”比10年前多了5346人
2022-04-20 07:33:21
-
河南省红十字会将新组建一支大众卫生应急救援队
2022-04-20 07:33:54
-
郑州航院牵手郑州航天电子公司 航天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
2022-04-20 07:34:29
-
新版《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印发 全周期加强防汛应急管理
2022-04-20 07:33:38
-
郑机、郑开、郑焦城际列车停运 旅客可通过换乘高铁、动车、普速列车等通达
2022-04-20 07:40:23
-
关注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丨政校合作 知识有价
2022-04-20 07:36:00
-
关注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丨质押融资 点“权”成金
2022-04-20 07:39:09
-
关注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丨成果转化 专利升“值”
2022-04-20 07:38:21
-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 线索举报方式公布
2022-04-20 07:32:23
-
往返郑州机场 最新通行政策看这里
2022-04-20 07:28:23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条河,流经千年岁月
2022-04-20 07:44:26
-
超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丰产丰收
2022-04-20 07:35:27
-
多地推出“外卖封签”相关规定!你点的外卖“上锁”了吗?
2022-04-20 07:32:05
-
细说二十四节气丨雨生百谷夏将至
2022-04-20 07:42:46
-
南阳:千人包千村 防控无死角
2022-04-20 07:28:04
-
商丘:专家到田间 支招防虫害
2022-04-20 07:27:39
-
《河南省高校疫情防控应急封闭管理工作指引》发布
2022-04-20 07:48:08
-
许昌:调配“营养餐” 用上无人机
2022-04-20 07:32:51
-
整齐的停车位,垃圾桶专属位,绿化植物…… “红管家”让“三无”小区换新颜
2022-04-20 07:29:59
-
淮滨:专业“飞防”队 解决病虫害
2022-04-20 07:29:10
-
信阳孙滩“咳子戏”老戏新唱带动产业振兴,让村民物质精神双富裕
2022-04-20 07:29:47
-
“露营+”都咋玩? 露营地并非随便选取,配套与规定有“国标”
2022-04-20 07:48:49
-
视频丨谷雨话农耕
2022-04-20 07:40:57
-
梅州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提档进位 力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展现新作为
2022-04-20 07:56:00